灭蟑螂 蟑螂疾病传播对人类的危害 从住家环境采得之蟑螂体上,确实可分离出病原微生物,但牠们是否是病原的媒介者,则仍受争议。柯氏曾发现蟑螂与食料接触及遗留排泄物而 传布疾病。霍姆斯与尼尔森之试验显示,德国蟑螂取食含有细菌之食料后,再给以无菌之食料,能将所携之细菌遗留于该食料上。隆费罗曾检察蟑 螂之胸部、足部及口器等处,发现有多种球菌及杆菌附着在上面。巴博亦报导,美洲蟑螂摄取染有霍乱病人之粪便后,能藉粪便染及食料。麦可菲 也在美洲蟑螂肠内发现肺结核菌、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等细菌以及赤痢变形虫等之包囊(cyst)。其它许多学者之研究指出,由蟑螂粪便中尚能找 出蛔虫、绦虫、血吸虫及钩虫等寄生虫之卵。罗素及魏里斯证实,有18种居家蟑螂能传递病原菌。美洲蟑螂、东方蟑螂及德国蟑螂亦成为某些寄生 虫之中间寄主。蟑螂为过敏原之携带者,为住家中引起过敏之普遍来源,体质敏感的人吸入或摄入蟑螂的过敏原时,会产生过敏反应。 滞留喷洒 蟑螂是爬行类害虫,活动栖息场所相对集中,一般隐藏在缝隙、孔洞中,使用长效杀虫剂对这些场所进行重点滞留喷洒,使蟑螂出来活动 时与药物接触中毒死亡。滞留喷洒特别适应于蟑螂密度很高,不被经常用水冲洗的表面。 重点滞留喷洒方法有缝隙喷洒、点状喷洒、屏障喷洒和面状喷洒。对一个单位进行滞留喷洒时,先在门、窗及其它通道喷洒一圈约20cm的 屏障带,使受刺激的蟑螂从这些出入口逃跑时也会接触到药物。喷药顺序从外到内,从上到下。对蟑螂栖息场所做缝隙喷洒、点状喷洒前,也应先 对周围喷洒一圈屏障带,防止被驱赶出来的蟑螂未接触足够量药物逃跑。 滞留喷洒需注意喷洒表面清洁度、喷洒表面酸碱度和喷洒表面的吸水性,一般应避免喷洒在很脏、油腻或强碱性的表面。对不同性质表面 ,使用杀虫剂的浓度应有所不同,因它们的吸水性不同,如玻璃、不锈钢、瓷砖板面吸水量约25~30ml/m2,木板板面(油漆)约35~45ml/m2,水 泥石灰板面约100~200ml/m2。若使用喷洒水泥板面的低浓度药液喷洒在不锈钢表面,可能造成有效剂量太低,不能有效杀灭蟑螂。喷洒在不吸水 表面时,可稍为提高药物浓度,很快喷洒一层药膜,提高工作效率,且减少药物流动浪费。 滞留喷洒持效时间与药物种类、剂型、剂量、喷洒表面的性质、外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。一般溴氰菊酯、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滞效都有两个月 以上。可湿性粉剂、胶悬剂或悬浮剂比乳剂、乳油的滞效长。微胶囊剂滞效更长,使用施药剂量为100a.i.mg/m2的高克螂微胶囊剂能有效防制蟑螂 达125天以上(张紫虹,1998)。使用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滞效长。在吸收表面比半吸收表面或不吸收表面的滞效短。易被冲洗或日晒的表面滞效相 对较短